壶里现春秋!学院举行第三期非遗大讲坛

日期:2022.12.14

飞转的圆盘上,一团湿软的朱泥旋成圆柱形,随着双手按压,又渐渐地变成了空心圆筒。师生们瞪大眼睛,看着“魔术师”那双灵巧的手变“魔术”:手指轻抚摩挲着圆筒,不一会儿,圆筒被塑出柔顺的曲线,一把身姿丰腴的手拉坯壶便在他们眼前诞生。这位“魔术师”便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锦全,而这阵阵惊呼来自学院第三期“非遗大讲坛”的现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12月14日,学院特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锦全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非遗传承文化体验。学院领导何启谋、黄贵平、吴伟烈、柏雪梅以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北山湾各系师生代表参加了活动。活动由副院长吴伟烈主持。

学院何启谋院长在讲话中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命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作为青少年,应该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探索的兴趣,到社会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有在青少年的心中浇灌“精神”的养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才能将广博深厚的民族精神植根于心,并付诸于行动和实践。

吴锦全大师以《型出于思,技出于心》为主题开展讲座,主要从手拉朱泥壶的起源和发展、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介绍、手拉朱泥壶的造型艺术等方面进行讲解介绍。有茶才有壶,潮汕工夫茶闻名中外。工夫茶的发展促进了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大力发展,手拉壶已然成为潮州一门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工艺,如今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从小就看着、跟着父亲捏泥巴。小时候只是觉得好玩,也会模仿父亲对着泥巴过把瘾。初中一毕业,我就决定循着父辈的足迹,将手拉壶作为一生的事业去追求了,并坚持走下去。”吴锦全大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儿时的故事,他表示“工匠精神”就是干工作要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在传承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同时“在传承过程中,要继承传统更要融入新的时尚元素,集兼容、创新、责任于一体,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发展。”他不愿只抱着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墨守成规,而是努力让自己的壶艺制作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一团朱泥,经过巧手打造,可以变幻成不同形状的茶壶,赋予全新的意蕴。吴锦全大师跟师生们开玩笑道:“每天就是在这样水与泥的交错中度过,但其中的乐趣却像变魔术一样充满奥秘。借助一根小小的细线,就能达到壶盖横切面的平滑,这古老的割盖技艺是从父亲那传承下来的。”

潮州手拉坯成型工艺,是指在车轱辘旋转的同时,通过手指动作变化和组合,以捏、压、按、拉、挤、提等方式,控制壶身的高度、宽度等,壶内壁可见明显手拉痕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吴锦全现场也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拉胚表演。只见其指尖在分秒间上下按压泥胚,一个个造型各异的手拉壶便展现在师生们面前,现场顿时响起阵阵掌声,更让师生们跃跃欲试。何启谋院长更是一马当先,给同学们亲身示范一名业余爱好者的拉胚功力。

据悉,这是学院举办的第三期“非遗大讲坛”。自2021年11月以来,学院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依托办学优势和本地非遗文化机构资源,以“非遗大讲坛”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学生尤其准技能人才中发展和传承,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和体会到传统文化与他们息息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真正在他们身上产生作用力。

图1.jpg

图2.jpg

图3.jpg

图4.jpg

图5.jpg

快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