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走进乡村的“行走的思政课”
日期:2024.12.20
青春聚力正当时,共行乡村落实践。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厅党组书记、厅长杜敏琪在全省技工院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会上的讲话要求以及学院党委的部署,按照黄海京校长关于多组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要求,近日,健康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我院对接“百千万工程”的定点村镇——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田一村,开展“技能赋能百千万,传承发展历史文脉——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
我学“百千万”知识
今年3月入围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田一村,是一座保护得比较完整的村落,位于潮南区东南方,东接陇田镇田四村,西与大南山东麓毗邻。该村的田心古寨四面环水,四条主巷贯穿南北,笔直通畅,巷道两旁,集聚着16座祠堂、3座庙宇、2座书院及100多座“下山虎”“四点金”“五间过”,错落有致,整体和谐。
健康管理学院的同学们分小组听取带队思政教师讲解有关“百千万工程”的基本知识以及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意义;听取带队历史教师讲解田一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极富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精细纷繁的建筑技艺、传统民俗文化等。在天台古庙前,大家听取了陈氏先祖陈梦龙和文天祥民族大义的英雄故事;在祠堂老厝里,大家了解了“下山虎”“四点金”“五间过”等潮汕民居的常识和讲究;在古朴马槽边,大家饶有兴趣地询问当年陈氏先人养马救援的细节……最吸引大家是提写着“心溪里门”的千年石碑,相传这是田一村初创时的寨门匾额,辗转而保留至今,见证村里的繁荣和沧桑。在华古岩听取文天祥当年途径题写“南天独秀”的事迹、大南山革命故事。
我看“百千万”成效
同学们拿着教师事先发放的任务卡,分组参观田一村,根据任务卡的要求,在参观过程中完成任务卡,并了解“百千万工程”的落地措施和现有做法。
据田一村党委书记陈伟华介绍,当前,田一村正以入围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契机,积极配合住建部门,以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为前提,完善村落基础设施,优化宜居宜游环境。希望能够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尽可能保存建筑原结构、原形制的基础上进行维修。
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保存了乡村的历史和文脉。古村落将按照“保护与发展并举,传承与发扬齐抓”的思路,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为引领,争取更多发展资金,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同时讲好传统村落故事,吸引更多游客的旅游观光,把传统村落的历史记忆传承下去。
我为“百千万”献策
结合历史和思政知识,从所学专业技能出发,为保护和活化利用古村落田一村,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献一策。社会实践课后,同学们深有感触,用在田一村所拍摄的素材,以小组形式展开项目式学习,分享自己在本次实践过程当中的心得体会,并且由组长上台汇报,向大家共同展示学习结果。无论是项目学习报告,还是小组展示PPT,还是制作“行走的思政和历史课”微视频,都彰显出同学们对本次实践活动的重视以及对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真实感悟,以及思考作为技能人才在百千万工程应当如何担当作为。
22G5健康服务与管理班吴昌滨同学表示:此次实践活动,使我们对古村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历史的传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发挥历史文化价值引领,让我们做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学生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思政与历史学科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拉进学生与思政历史的距离。活动扎根中国大地,引导学生在真学真看真听中感受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百千万工程”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意义,有效地将历史知识、思政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及专业技能,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滋养学生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接下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凝聚青年力量,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把课堂所学和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为汕头“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献祖国,奋斗正当时”的铿锵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