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师说非遗 | 功夫独到彰显文化深厚
日期:2025.10.07
本期“非遗大师说非遗”栏目邀请我院非遗导师、国家级茶艺技能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汕头工夫茶艺) 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龙茶精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惠丰为大家讲述功夫茶艺的故事。
认识大师
郑惠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汕头工夫茶艺) 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龙茶精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茶艺技能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汕头市高层次人才、汕头市乡土人才。现任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国家级茶艺大师工作室首席大师、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汕头市惠丰茶叶研究院院长,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汕头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智库专家。
1983年,郑惠丰从华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毕业后一直深耕于茶叶研制事业,他一路见证了汕头人饮茶习惯的变迁,见证了工夫茶艺的传承创新,也见证了潮汕茶业的发展。从业近40年,郑惠丰多次指导师生团队代表广东省参加国赛,屡获金奖、特等奖等佳绩。郑惠丰在潮汕工夫茶艺的基础上先行整理了汕头工夫茶艺的系统理论框架。并与茶企共同建设“乌龙茶精制技艺”非遗项目传习基地,搭建非遗传习平台,构建非遗品牌体系让非遗为乡村振兴赋能,夯实非遗文化保护基础。
认识汕头功夫茶艺
汕头工夫茶旧时多选择以福建武夷、安溪等地茶叶,后本地区凤凰水仙、单从茶系逐渐兴起,其精髓在于用工夫烹茶,有八法为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自始至终一气呵成。其冲茶需待水至二沸,即可提铫冲茶,将滚汤环壶口边缘冲入,提铫宜高,是谓“高冲”。待至洒茶,有四字诀曰“低、快、匀、尽”,“低”防止茶香散失,杯中泡沫四起;“快”既保留茶香,也防止久浸茶色过浓,茶味苦涩;“匀”杯杯均匀洒茶,是所谓“关公巡城”,使杯杯茶汤色味香匀称;“尽”壶中茶汤必须余沥全尽,各杯点滴洒上,也谓“韩信点兵”。冲泡茶具也颇为讲究,有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与水钵、龙缸、红泥小火炉、砂铫、羽扇与钢筷等十余种。
汕头工夫茶将工夫茶道归纳为“和、爱、精、洁、思”五字,以“和、爱”为茶道核心价值,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演绎,将其哲学思想渗透到当地的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认识乌龙茶精制技艺
乌龙茶是六大茶类里面工艺最复杂的,海拔、树龄、土壤、天气,都影响茶叶的质量,茶农的采摘时机,师傅的做青、烘焙工艺更是关键。乌龙茶精制技艺包括对茶叶经萎凋、摇青、炒青、烘焙等初加工的毛茶,进行筛分、分拣、炭焙、拼配四道深加工手工技艺。它吸取并传承我国茶叶制作的精华,使乌龙茶既保留了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
汕头的乌龙茶精制技艺是伴随潮汕工夫茶的兴盛而产生的民间技艺。源远流长的潮汕文化所凝练出“精耕细作”和“海纳百川”的核心价值,更是在乌龙茶精制技艺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一代制茶师傅都以“海纳百川”的心境,吸纳国内不同茶种的制作经验而自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即精心品鉴、精工操作、精细拼配。由于潮汕人对工夫茶的钟爱,他们对乌龙茶的色泽、韵味不禁更加考究,也进一步加深了历代制茶师傅对茶性、品种、品质的研究与开发,“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将乌龙茶做到极致。所以,潮汕乌龙茶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大师寄语
“如何更好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如何让学生毕业即就业?这是我一直在努力实现的育人目标。作为一名非遗技艺传承人,我将倾囊相授,借助非遗文化技能和非遗文化民俗的影响力,通过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学科专业优势,以“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为平台,高质量开展以师带徒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一批符合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为“百千万工程”赋能助力。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需要技能,汇聚在一起终将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我期望,学习技能的同学们坚持不懈,勤学苦练,要相信自己的潜能巨大,敢于确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并以此作为核心驱动力,勇于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将工匠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