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思政之魂 铸课程之基!学院思政课程示范课活动又“潮”又有范
日期:2024.11.19
“批一封,银二圆,叫妻刻苦勿哭啼;囝仔着支持,教伊勿博钱;田园着知作,猪囝哩着饲;待到我趁有,猛猛归家来团圆。”学院金新校区一阵阵韵律十足、充满趣味的潮汕方言回荡开来。这是学院思政课程示范课的现场,师生们正沉浸于“侨批”文化的探究之中,领略潮汕方言的独特魅力,体验一场具有浓郁潮汕风情的思想政治课程。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相关要求,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1月15日,学院举办思政课程示范课活动,学院院长黄海京、专职党委副书记柏雪梅、纪委书记成百辆、副校长吴伟烈、各二级学院副科级及以上干部、党员教师代表、课程思政改革教师代表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教师、历史教师等近百人参加活动。活动由教务部部长蔡锦韩主持。现代服务学院(梅州)及饶平教学点同步设立视频分会场。
学院副院长吴伟烈在课上表示,要构建“大思政”育人大格局,关键在于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要讲好思政课,教师必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跟上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步伐,跟上技工教育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跟上学生对思政课的更高期待。吴伟烈强调,各二级学院要以示范课为契机,加强巩固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作用,探索“思政+专业+实践”的新路径,科学合理拓展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着力推进“工学一体化”核心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真正做到扣好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强化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具有粤东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为大湾区乃至粤东地区培养出高素养的新质生产力人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员思政教师郑安妮以潮汕英歌舞为引子,正式拉开了《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思政课程的帷幕,循序渐进地论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主题,向学生们深刻阐释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猜谜语、唱歌谣、识侨批、看视频,四十分钟的课程中郑安妮老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寓教于乐地沉浸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和潮汕文化的独
特魅力中。国家博物馆的0001号文物与嘉兴红头船的故事,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同学们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深刻领悟到无数先烈为祖国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
课程最后以学生手势舞表演《国家》结束,同学们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立德树人,思政先行。此次思政课程示范课活动为各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和实践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平台,教师们得以交流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共同提升思政育人质效。接下来,学院将继续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工学一体化”核心课程课程思政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以进一步深化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确保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出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氛围,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024级G5化妆品制造与营销班黄虹瑾:这次郑老师的公开思政课通过朗朗上口的潮汕歌谣、谜底呈现,趣味十足。“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文化是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自豪。我们身为潮汕人就应该弘扬我们的潮汕文化。当听到老师说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我顿觉:新时代新征程,少年应当壮志凌云、努力奋斗、不负国家!
2024级G5化妆品制造与营销班廖敏莹:这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地方都拥有其文化魅力。以潮汕地区的英歌舞为例,尽管不同地区的表演风格各异,但只要我们心怀共鸣,这些差异便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再比如过番歌谣,虽然歌词相同,但每个地区的发音和读法却各具特色,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潮汕方言的独特风格。这堂思政课和以往有所不同,让我对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认识,亲身体验到潮汕文化的魅力。通过这堂课,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每一种文化,也更加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去探索和学习。